相機終將被手機替代嗎?
近日,一份署名為佳能珠海有限公司(下稱“佳能珠海”)的《關于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優待方案的公告》在網絡流傳。
公告給出的補償方案中,包括經濟補償金、特別慰勞金、就業支援金、感懷銘記獎金以及春節慰問金等五大部分,被不少網友評價為“良心企業”。
“公告給出的方案是一個標準,每個員工的情況又有所不同,目前正在跟每個員工進行商談。”1月20日,佳能中國相關人士向時代周報記者確認了上述賠償方案的真實性。
次日,剛拿到補償款的前珠海佳能員工李青(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廠子決定關停前,他的月工資是7千元到1萬元,如今拿到約25萬元的補償,他有個同事在這邊工作30年,最終拿到150余萬元的補償。
在此之前,佳能珠海因經營面臨困難,決定終止小型數碼相機(又稱卡片機)的生產。佳能中國相關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關停上述產品線主要受到全球疫情影響,上游芯片供應限制,以及智能手機的沖擊。
在專業相機市場,最為中國消費者所熟知的兩個品牌當屬尼康和佳能。5年前,尼康已經關閉位于無錫的工廠,給出的理由同樣是受智能手機沖擊,小型數碼相機市場已逐漸萎靡。
智能手機興起,一代人的數碼相機記憶正逐漸遠去。
圖源:視覺中國
手機影像技術崛起
“17歲讀書出來就進了佳能,在這里一干就是12年,中間經歷廠房搬遷,從市區的黃金地段搬到現在的金鼎工業區。”李青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拿到賠償后準備離開珠海,回老家去發展。
佳能珠海成立于1990年,產品主要包括鏡片、數碼照相機、數碼攝像機等。佳能中國相關人士介紹,目前,小型數碼相機產品線正在做關停前的準備。此次關停后,珠海工廠仍會保留一小部分零部件產線。
佳能珠海則在此前的公告中表示:因近年來全球照相機市場急劇萎縮,及新冠肺炎病毒長期肆虐,公司經營面臨空前困難,決定終止公司生產。
與卡片機顯現出的頹勢相比,智能手機影像功能日益強大。TrendForce集邦咨詢數據顯示,三鏡頭在2020年超越雙鏡頭成為主流,帶動智能手機相機模組出貨量持續成長,預估2022年智能手機相機模組出貨量有望達49.2億顆,同比增長2%。
在硬件方面,智能手機集成越來越多的光學技術,軟件方面,AI算法調教多枚攝像頭實現良好協同,拍照效果已達到甚至遠超普通數碼相機。
1月22日,一名手機廠商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2007年前后,手機的像素僅為200萬,到2020年,手機攝像頭突破1億像素。光圈、變焦和圖像處理能力等也變得尤為重要。手機的攝影功能已經越來越接近單反相機。”
如今,包括徠卡、哈蘇、蔡司在內的高端光學鏡頭制造商齊聚手機市場,與國內手機品牌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例如徠卡與華為聯名,蔡司和vivo X系列聯名,一加10 Pro手機更新哈蘇2.0版本的鏡頭,OPPO與索尼聯合開發旗艦級前置傳感器IMX709。
佳能尼康輝煌不再
佳能珠海工廠生產線的關停,成為數碼相機時代終結的一個縮影。
21世紀初期,數碼相機開始流行,帶動卡片機銷量爆發。“當時數碼相機柜臺前是排著長隊搶購的,每個人還要限購。”一名從事相機銷售的人士回憶。
這也是卡片機生產廠商的輝煌時代。曾在珠海佳能工作10年的傅常俊(化名)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最高峰時期,珠海佳能有一萬多名員工,因生產線上年輕女工居多,又被成為“女兒國”,“在當時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那時候,廠區周邊的日語培訓班非常火熱,公司也日語課程,員工們可以自愿參加,學好日語公司會發補助,對升職加薪也有幫助。”傅常俊說。
因福利、待遇好,管理較為人性化,佳能珠海成為了打工人的夢想之地。1990年成立時,佳能珠海員工100多名、年銷售額200萬美元,鼎盛時期,該企業員工超過1萬人、年銷售額達到13億美元,生產的卡片數碼相機占佳能全球卡片數碼相機銷售量的一半。
圖源:視覺中國
1月21日,一名佳能珠海的供應商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最高的時候,我們每個月做他們幾百萬元的貨,前三四年就降到每個月只有兩三萬元。”
該供應商提到,佳能珠海只做卡片機,主要銷往東南亞國家。“咱們中國人現在誰還買卡片機?”該供應商反問道。
身處其中的員工最先感受到行業冷暖。李青回憶,2018年就明顯感覺到智能手機的打壓,后來疫情更是雪上加霜,許多員工在2020年后陸續離職,如今產線剩下近千人,預計春節前會被全部遣散。
CIPA(日本相機映像機器工業會)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數碼相機產量僅為873.7萬臺,較2019年下降41.2%;數碼相機出貨量888.6萬臺,較2019年下降41.6%。該協會的成員包括佳能、尼康、索尼、富士等幾乎所有主流相機與鏡頭廠商,其數據在國際影像行業有權威地位。
數碼相機時代漸行漸遠,尼康等影像巨頭亦未能獨善其身。2017年,尼康宣布停止位于江蘇無錫的子公司的運營,理由是智能手機的崛起使得小型數碼相機市場急劇縮小。
2021年,尼康又關閉2家日本本土相機鏡頭工廠,山形縣長井市和福島縣只見町的兩個工廠停止生產,僅保留生產高端尼克爾鏡頭的尼康栃木縣大田原市工廠,同時相機生產業務移至泰國。
轉型醫療影像謀變
卡片機受智能手機影響,單反和微單業務又如何?
圖源:視覺中國
“本次決定關停的產品線,跟單反和微單業務沒有關系。”佳能中國相關人士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單反和微單相機仍有較大市場,中國也是佳能最重要的市場之一。
目前,中國攝影家協會擁有個人在冊會員23900余人,是世界上人數最多的國家攝影家協會之一。
“現實中,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遠超這個數字,就拿無錫來說,攝影師和攝影愛好者已經超過10000人。”1月23日,中國企業家攝影學會副會長、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沈洵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對專業攝影師來說,尼康、佳能是最常用的品牌。
沈洵進一步分析稱,“手機有體積小攜帶方便,操作簡單易于傳播,價格適中等優點。但專業相機拍出的照片畫質更清晰,細節更豐富,在光線等外在條件不佳的情況下,也可以拍出更優的畫面,且可以在后期進行處理,擁有好器材就意味著具備了拍出好作品的基本條件”。
即便如此,佳能、尼康的影像業務依然呈現出連年下滑的趨勢。2016-2020年,佳能以相機、鏡頭、影像設備為核心的影像系統業務實現營業額分別為10953億日元、10991億日元、9704億日元、8074億日元、5413億日元。
回顧近10年,尼康影像業務的頂峰還要追溯到2013年。當年,尼康總營收額達10104億日元,是2020年財年的近30倍。其中,影像業務實現銷售額7512億日元,占總銷售額的七成以上,是2020年財年的21倍。
“佳能現有影像業務、辦公設備、醫療業務、半導體及其他產業等四大業務板塊,目前占比最大的是辦公設備業務板塊。”佳能中國相關人士告訴時代周報記者,醫療影像也是佳能近年發力的重點。
尼康同樣在影像、半導體、醫療診斷設備和工業設備等方面均有涉足。目前,影像業務仍是其支柱業務。與佳能一樣,尼康也在向醫療成像技術等方向做多元化拓展,已低調布局多年。
如今,成立于1917年的尼康已經105歲,創立于1937年的佳能也走過85個春秋,兩大巨頭經歷戰亂、自然災害、經濟危機、產業變革等時代考驗走到今天,站在新的路口,還能再續輝煌嗎?
相關報道:
相機霸主佳能敗走中國!求助日本總部遭拒后,32年大廠宣布停產
“佳能,感動常在。”
由于全球照相機市場急劇萎縮,疊加全球疫情,已經在珠海發展了32年的佳能珠海有限公司于1月12日一紙公告,宣布了“終止公司生產”的決定,這一決定引發軒然大波。
(佳能(珠海)公司大門及辦公樓 圖源:每日經濟新聞)
在如今智能手機迅速崛起的時代,以佳能為代表的一代數碼相機市場正在被急速壓縮,傳統相機巨頭正謀求轉型。
作為數碼相機領域的巨頭之一,佳能共有7個相機類產品的生產維修基地,其中除了日本4個基地外,另外3個分別位于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和中國珠海。
1990年,佳能將照相機的產線落戶在廣東珠海唐家灣鎮金鼎金環東路,這是最早進入珠海的日本獨資企業之一。從鏡片研磨到照相機組裝一條龍,巔峰時期的佳能珠海工廠擁有近萬名員工,也是佳能最重要的海外生產基地之一。
二十一世紀前十年,智能手機還未興起,大部分手機不支持拍照功能,當時擁有一臺數碼相機是時尚潮流的標志,佳能憑借外形緊湊時尚的伊克薩斯IXUS系列一炮而紅,甚至一度引領數碼相機市場發展潮流。
佳能中國2008年公告顯示,靠著伊克薩斯IXUS系列、博秀PowerShot系列,佳能成為全球第一個小型數碼相機突破億臺銷售的廠商。佳能珠海生產的卡片數碼相機占據佳能全球卡片數碼相機銷售量的一半。
手機廠商不斷改進攝影功能,傳統相機市場被不斷壓縮。2020年全球數碼相機出貨量為888.6萬臺,較2019年下降41.6%。
2017年,尼康宣布停止江蘇無錫子公司的運營;2021年據日本媒體報道,尼康關閉了2家日本本土相機鏡頭工廠,相機生產業務移至泰國。
佳能珠海在此次公告中表示,“因市場急劇萎縮,及新冠病毒長期肆虐,公司面臨空前困難。經公司及各位員工共同努力,依然未能扭轉困局,總部經慎重研究,做出艱難決定,終止公司生產。”
佳能珠海工廠的關閉意味著佳能準備將相機生產移出中國大陸,也代表佳能的數碼相機生產將大幅萎縮。
去年12月,佳能珠海發布2020年度環境報告,截至2020年底,公司投資總額2.2億美元,2020年生產鏡片1229萬片、數碼照相機102.9萬臺、數碼攝像機9.4萬臺,員工1317人。
這組數據,別說是無法和巔峰時期相比,哪怕是和往年數據比較,也是全面腰斬。
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目前佳能珠海工廠處于放假狀態,員工已知悉工廠要關閉,目前在原地等待遣散賠償方案落地。
14日下午,佳能(中國)相關人士回應表示,珠海工廠關停小型數碼相機生產線后,還會有一小部分零部件產線。上述人士還告訴記者,在中國市場,佳能未來仍會單反和微單兩手抓。
業內人士透露,為了扭轉局勢,佳能珠海曾試圖向日本總部申請開辟更有技術含量的微單及單反產線,但遭到拒絕。
曾經無比輝煌的一代數碼相機巨頭,如今卻在2022年初畫下了一個黯然落幕的句號。